日期 | 12月12日 |
名称 | 西安事变纪念日 |
国家地区: | 中国 |
西安事变纪念日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为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最终结束了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并且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所以每年的12月12日被定为西安事变纪念日。
一、背景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同红军和解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1935年,蒋介石调张学良到陕西"剿共".在战场上,东北军近三个精锐师被歼,损失惨重.蒋介石趁机取消了这三个师的番号.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打回老家去人"的救亡口号,深受东北军下级官兵的欢迎.他们自动停止和红军作战,并同红军联欢.1936年12月,蒋介石到西安,威逼张学良、杨虎城执行"剿共"计划.张杨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都遭到无理训斥.他们于12日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二、过程
12月11日晚间,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第二天清晨进行兵谏的命令。12月12日晨5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东北军到临潼的华清池捉蒋,蒋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十七路军还扣留了在西安的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员,邵元冲等人遇难。西安事变爆发。
当天,张学良、杨虎城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提出:
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停止一切内战。 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 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 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 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 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南京中央于当晚十一点半,召开中常会及中央政治会议联席会议,决议夺张学良本兼各职,交军事委员会严办。会议最后决定剿抚并用,一面以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一面以于右任为陕甘宣抚大使。
十二月十二日晚间,宋美龄在上海初闻西安发生事变之际,就想到澳籍友人端纳是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斯峪的记者,他一生的事业在中国,曾赞助过中国的辛亥革命,后来又成为北京北洋政府的客卿﹔曾为张作霖父子的谋士,与张学良交往密切,也是蒋中正的好友。 蒋夫人请端纳到寓所,与孔祥熙共商,端纳对于西安一行,认为义不容辞,当晚,即随同宋美龄乘夜车前往南京。
12月13日晨八点,宋美龄致电张学良,告知端纳拟飞西安,端纳亦同时电告张学良。
12月16日,中央在劝阻张学良无效,各界函电交驰要求讨伐,由政治委员会决议派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刘峙为讨逆军东路集团军总司令,顾祝同为西路集团军总司令,分别集结兵力,由东西双方同时向西安进行压迫。随即展开轰炸西 安近邻城市,并逐渐转向西安。张学良乃允许拘扣的蒋鼎文先返回洛阳,请国军方面暂停军事行动,避免冲突升级。
12月17日,斯大林指示中共,考虑到蒋介石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抗日力量的重要领导人,希望放蒋。经过内部争辩后,中共决定服从斯大林的指示,中国共产党遂派周恩来到西安参与西安事变的协商。
12月22日,随后端纳全力周旋,宋美龄、宋子文等到西安。在飞机上,宋美龄把手枪递给端纳,说:“如果叛军对我有任何不礼貌行动,你可用此枪立即将我枪杀”。张学良、杨虎城去机场迎接,下机后,宋美龄与张学良说:“汉卿,这是我的东西,就不要再检查了把?”张学良马上说:“夫人,岂敢!岂敢!”张、杨与宋子文、宋美龄举行了会谈。后由张学良本人陪同宋美龄和端瑞往见蒋。宋美龄拿着一个梅干菜盒见到了蒋介石,蒋介石在《西安半月记》中记载,蒋见到宋后,眼泪直流,说:“你怎么来了?如入虎穴矣!”宋美龄劝蒋道:“宁抗日,勿死敌手!”(宁可抗日,胜利失败你都是英雄,总比因为拒绝抗日而死在叛军的手里要强)。从此,蒋介石的态度开始转变。
12月24日,蒋中正接受六项协议。即:
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释放上海爱国领袖⑷,释放一切政治犯,保证人民的自由权利。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 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 其它具体的救国办法 但是蒋介石没有意愿为他的承诺签订任何协议书,东北军和西北军有部下向张学良反应不满,称:“我们提着脑袋给你干,怎么到最后连个签字都没有?”张学良回道:“你们政治觉悟没我高,蒋介石虽然被捕,但是其政治实力还在,现在既然我们要放他,要把他捧为领袖,那么逼他签字,他到时还会反悔,现在要一个君子协议也很好。”张学良的这个提议遭到了杨虎城的反对,最后是在共产党人周恩来的劝说下,杨虎城才同意张学良的“不签字放蒋”的提议。
12月25日下午,蒋中正乘飞机离开西安,张学良亲自陪同。当日抵洛阳。离开西安前,张学良留下手令,把东北军交给杨虎城指挥。
12月26日,蒋中正抵达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被扣留。
三、结果
西安事变后停止了内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获得了休整的机会。 西安事变后,日本军加速了其侵略中国的计划,并在西安事变后之七个月发动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开始“抢关东”,毛泽东决定将中共内部所有跟东北有关联的人全派去东北工作,其中包括张学良的四弟张学思。国民党方面,有人建议重新启用张学良。与此同时,中共却首先正式提出要求张学良回东北的要求。由于张氏父子在东北的声望很高,国民党中央曾经草拟立案: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行辕主任,胡宗南为东北行辕副主任,蒋经国为辽宁省政府主席兼辽宁省行辕秘书长”,但此议案被蒋介石拒绝,反而启用熊式辉主持东北工作,后来蒋介石此举被很多国民党内部官员视为蒋在东北走错棋的第一步,为最后失掉整个东北埋下了伏笔。国民党的大多数精锐部队在东北被中共全歼后,其在全中国的战局演变成兵败山倒之势,迅速丢失了整个中国。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到南京,抵南京后被军事法庭审判有期徒刑十年,但随后被特赦,张本人并未服刑,而是被长期软禁,由于抗战期间国军不断失去领地,张被软禁的地点也经常变迁,其被软禁的设施环境也随之变化。
杨虎城被送到国外后,秘密潜回香港打算参与抗日,但被国民党逮捕,并于1949年,杨虎城及其子女、卫士、秘书一共8人在戴公祠被军统局人员杀死,后被证实这次屠杀行动的直接指使者是毛人凤。
斯大林释放蒋经国回中国。
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后背重伤,终身不愈,后半生依靠拐杖或者要人搀扶走路。
时间 | 名称 | 国家 | 详细 |
---|---|---|---|
12月1日 | 世界艾滋病日 | 世界 | 详细 |
12月2日 | 废除奴隶制国际日 | 国际 | 详细 |
12月3日 | 国际残疾人日 | 国际 | 详细 |
12月4日 | 全国法制宣传日 | 中国 | 详细 |
12月5日 | 世界弱能人士日 | 世界 | 详细 |
12月5日 | 国际志愿者日 | 国际 | 详细 |
12月5日 | 盍什节 | 中国 | 详细 |
12月7日 | 大雪节气 | 中国 | 详细 |
12月7日 | 国际民航日 | 国际 | 详细 |
12月8日 | 成道日 | 中国藏族 | 详细 |
12月8日农历 | 腊八节 | 中国 | 详细 |
12月9日 | 国际反腐败日 | 国际 | 详细 |
12月9日 | 一二·九运动纪念日 | 中国 | 详细 |
12月9日 | 世界足球日 | 世界 | 详细 |
12月10日 | 世界人权日 | 世界 | 详细 |
12月10日 | 古尔邦节 | 中国新疆 | 详细 |
12月10日农历 | 密枝节 | 中国彝族 | 详细 |
12月11日 | 国际山岳日 | 国际 | 详细 |
12月12日 | 拉木鼓节 | 中国佤族 | 详细 |
12月12日 | 西安事变纪念日 | 中国 | 详细 |
12月13日 |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 中国 | 详细 |
12月14日 | 国际儿童电视广播日 | 国际 | 详细 |
12月15日 | 世界强化免疫日 | 世界 | 详细 |
12月15日农历 | 大十五节 | 中国普米族 | 详细 |
12月16日 | 冰雪风情节 | 中国 | 详细 |
12月16日农历 | 打铁节 | 中国基诺族 | 详细 |
12月18日 | 国际移徙者日 | 国际 | 详细 |
12月18日 | 瓦屋山国际冰雪节 | 中国 | 详细 |
12月19日 | 联合国南南合作日 | 国际 | 详细 |
12月20日 | 国际人类团结日(国际日纪念日) | 国际 | 详细 |
12月20日 | 澳门回归日 | 中国 | 详细 |
12月20日 | 阔时节 | 中国 | 详细 |
12月21日 | 冬至节气 | 中国 | 详细 |
12月21日 | 国际篮球日 | 国际 | 详细 |
12月23日农历 | 祭火神 腊月二十三日 | 中国 | 详细 |
12月23日农历 | 小年 | 中国 | 详细 |
12月24日 | 感恩节 | 国际 | 详细 |
12月24日 | 平安夜 | 世界 | 详细 |
12月25日 | 圣诞节 | 国际 | 详细 |
12月26日 | 节礼日 | 世界 | 详细 |
12月26日 | 毛泽东诞辰纪念日 | 中国 | 详细 |
12月29日 | 藏族驱鬼节 | 中国藏族 | 详细 |
12月29日农历 | 大过年 | 中国普米族 | 详细 |
12月29日农历 | 怒族年 | 中国 | 详细 |
12月29日农历 | 赶年 | 中国土家族 | 详细 |
12月30日农历 | 除夕 | 中国 | 详细 |
12月30日农历 | 客家年 | 中国 |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