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此话如此深刻的被我所记忆,以至常将其与奥斯特洛夫斯基对人生的观点并列。看起来似乎是唯心主义者用浪漫的手法提出了问题,然后被唯物主义战士回答了。现在的年轻人包括我在内,既缺乏革命的豪情壮志,又缺乏圣哲贤人的浪漫。大家被就业的压力,训练成了外表强悍,内心空虚的劳动力。我考雅思的真正动因,来自于自己的环境和经历。大学时代我的英语水平一点也不能叫做modest,曾经是众多补考科目中的一门。工作了凭着关系+运气,我进入了国家机关,不过代价是远离伊人回到了大西北,当初我的理想是若干年后,带着宝贵的经历重回第二故乡。当然后来发生的事情,是另一个故事了。不过这成为了我踏上出国梦的一个引子。另一个因素是机关平淡的气氛,休闲般的工作,天堂般的待遇,使我感到了不安。我认为老庄的哲学思想就是现实。为了表明自己还没有被同化,我开始尝试跳槽(不过至今我都没有完成这个在我看来难度极大的飞跃)。可是在访问了开放的前沿——深圳后,我开始思考是不是该出国了。因为特区与内地的不同在于这里是一个精心布局的冒险家的乐园,政治、经济、文化仅有量的不同,而无质的区别。深圳之行让我确定了一个重要的人生目标,既争取出国。2001年下半年发生的一些事,使我对上司十分不满,不想干了,同时想系统地学习英语,于是用了一个不诚实的办法,泡起了病假。实际上所有的考试都有一个特点,即需要花时间去投入作针对性的训练。我学IELTS没有机会上辅导班(no money),实际上我曾经很有可能在广外大补习英语,但是这又是属于另一个故事的范畴了。在家里的时候,找不到一家合适的语言补习学校,我曾经试图通过上网上的学校来提高水平获取信息,但总觉得不可靠,而且我总对自己能否坚持这种学习方式表示怀疑,而且学费也有点贵。事实上当时我已是穷困潦倒,每月就靠所谓的病假工资的维持生计,已无力上学习班了。当然了信息的来源渠道还是有的,我买了语言文化大学的“黑眼睛”系列教材,初次使用后觉得IELTS考试很难,因为阅读理解要用近一个小时才能看完一篇,听力就更不用说了。当时的压力确实很大,一方面要应付单位,一方面要找新的工作,还要提高英语水平。我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来准备IELTS,很多时间用在了提高基本水平上,这方面新概念的帮助比较大,这是一本很适合自学的教材,而且同属于英国的教学系统,思想上比较接近。前一个半月我的时间主要用在了新概念的3、4册上,我的听力比较薄弱,所以突破口也是这里了,先掌握课文,然后反复听磁带,模仿发音,强化对单词和句型的记忆,做到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因为语言的用途是交流,这也是兴趣的源泉。就像小孩子自然而然对语言的掌握,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世界。我想简单的这样想,思路就清晰了,我的状态最好的时候,是生活在一个假想的英语环境中,学习7个小时,看听英语新闻1-2小时,在ICQ上聊天2小时,周末参加2次英语角(奇怪的是我从没遇见过同事)。其实这样做没有什么明显的进步,因为IELTS 不是靠突击的,可是却使我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上了补习班是大有好处的,有同志可以交流,有心的习题可以做,对自己的水平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胜过闭门造车,坐井观天。而且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鼓舞,一个人复习最大的考验是寂寞,脱离了工作,差不多就脱离了社会(尽管是个无聊的活),在一个有文字和语言的构成的世界生活,不踏实。可是总要尊重现实,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不这样下苦。就的放弃目标,这是每个人的自由。考前的一个半月,我开始作针对性的训练,从一些网上下载了题和考试技巧。不过要辩证地接受这些,只能做个参考,转化工作是要身体力行,重要的是要保持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虔诚。人是要学些辩证法的,在做决策时要冷静,行动中要极端。所谓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我比较喜欢规律,不太注意技巧,所以很遗憾没有什么学习技巧。体会是英语偏重于音型,汉语偏重于形象,汉语是由字到音,先形后宜,所以学起来麻烦,要背字,不注重口语的交流。而英语单词是由拼音组成的,你可以通过发音拼出字型,单词的表意功能不强,没内涵。所以学习时要注意发音,按照听、说、读、写的顺序按步就办。汉语真的不适合用键盘书写,这篇文章费了我不少的力气,而且思想不精练,可以想象常常被从汉—发音—字母—汉的过程打断。所以我喜欢用英语操作键盘,还其本来面目。总之英语很重要,特别时当其已登堂入室的年代,不掌握就要落后。当然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首要的事情 应当是努力为民族的振兴工作,使国力强大,直至取代英文的重要地位,成为世界的主要交流语言,让老外参加ICLTS的考试,这样才够公平,使我等子孙后代可以扬眉吐气。soldier email:songtiejun-1@1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