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药毒性和安全性的认识,历来存在很多误区,其中最常见的有三大误区。
误区:中医学标榜“无毒”
“中药怎么会没有毒呢?你看,马兜铃酸出事了!所以别再说中药无毒。”这是关于中药毒性问题最流行的说法。很多人认为,中药没有经过现代医学科学的研究,所以说不清有毒无毒。
但问题是,中医行业从没推行过中药无毒的理念。相反,中药从诞生起就具有识毒、用毒的意识。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是按照安全性进行药物分类的,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例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中品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例如当归、黄连、麻黄、黄芩等;“下品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
由此可知,中药学关于药物毒性的认识非常清晰,哪些药物有毒,有毒的药物能干什么、需要注意什么,都写得很清楚。只是现在有人放着中药学现成的毒性理论不了解、不挖掘,非要让现代医学科学“点头”才算数。
误区:中药就是花花草草
“中药就是一些花花草草,老祖宗吃了几千年了,放心吃吧。”这种说法也比较常见。中药没有毒副作用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原因在于中药的范围很宽,药食同源的大枣和山药叫中药,矿物质地的朱砂和雄黄也叫中药。中药从诞生起,除了关于毒性的认识外,还有毒性强弱之分。
实际上与毒性相比,中药更强调“偏性”。什么意思呢?生病的人自身机体会出现偏颇,而中药具有偏性,以中药的偏性来纠正机体出现的偏颇,这就是“以偏纠偏”的思想。当然,具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操作是更为复杂的理论,但是其本质就是“以偏纠偏”。所以中药强调对证用药,如果不对证,这种纠偏的方向就有问题,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同时,中药强调随证停药,证候(中医学专用术语,一系列有相互关联的症状的总称)消失了,药物治疗方案就需要变化,而不是不管不顾地吃好几年。
因此,对于中药来说,首先得炮制准确、到位,其次在该吃的时候吃、该停的时候停,不对证的人不吃,这样才能保证最大的疗效和最小的安全风险。
误区:千万不能吃有毒中药
“千万不能吃有毒中药!一点也不能吃!”这也是一类有代表性的说法,认为有毒中药吃一点都不行。如果读懂了前面两个方面的内容,就能明白有些中药偏性大,有些中药偏性小。偏性大到一定程度就是毒性,偏性小到一定程度就是药食同源,所有中药的偏性都是在这个区间里分布。
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疾病,偏性小的中药治疗能力有限,需要偏性比较大的中药来治疗。也就是说,对于特定病情特征的患者才可以用偏性比较大的中药,用得好的话,治疗效果会超过预期。例如,像砒霜这样的剧毒中药,可以用于白血病、肝癌等疾病的治疗,目前用得最多的治疗方式是注射三氧化二砷。
大家日常选用中药时要注意,毒性中药和含毒性饮片的中成药不是不能用,而是对于这种偏性很强的中药,应该用于特定病情的患者,切忌出于保健或治未病的目的去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