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但人们普遍对其缺乏认知和预防意识。每年的五月是“美国中风月”,美国中风协会近期总结了数条关于中风的小知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唐闽教授结合我国国情,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解读。
1.中风主要有3种类型:缺血性、出血性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脑中风是由血栓引起的大脑动脉阻塞;出血性脑中风则发生在脑动脉破裂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是由暂时性阻塞引起的。所有的中风案例中,87%是缺血性的。
2.中风期间,患者每小时有近1.2亿个脑细胞死亡,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大脑每小时将老化3.6岁。所以,一旦发现中风信号,要立即求救,越早接受医学救治,越有机会康复。
3.“FAST”是几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常用它来鉴别最常见的中风警告信号和突发症状。4个字母分别代表(F)面部下垂、(A)手臂无力、(S)言语困难和(T)迅速拨打急救电话。然而,只有不到一半的人知道这些迹象。唐闽教授介绍,中风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的特点。目前我国每年中风发病人数为250万,若得不到科学及时的救治,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会大大增加。我国急救体系分为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中风患者发病时,家属的院前抢救措施十分重要。不仅需及时拨打120,同时要学会判断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有无呼吸心跳,必要时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来抢救,直至专业急救人员到来。与西方国家的“FAST”原则相似,我国有个“1-2-0”原则:“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2”代表“查两只手臂是否单侧无力”;“0”代表“聆(零)听患者讲话是否清晰”。通过这3步,基本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发生了中风。
4.中风的症状还可能包括身体突然麻木,单眼或双眼视物困难,无原因突发严重头痛或行走障碍。
5.拨打急救电话并乘坐救护车到达医院,是中风急症发作情况下接受治疗的最快方法。开车去医院是人们经常犯的错误,这会导致病人在接受治疗前等待更长的时间。唐闽教授说,根据我国调查,大多数心梗、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的病人都不会主动拨打120就医,除了部分没有就医意识的病人,多数病人都是自行或由家人驾车前往医院的。这样不仅可能因为交通拥堵在路上耽误时间,还会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院前治疗,延误最佳救治时机。
6.患有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可在6~24小时内的窗口期内对某些大血管血栓进行机械血栓清除治疗。
7.阿替普酶(英文简称为tPA)是一种用来溶解导致中风的血栓的药物。中风患者在症状出现后90分钟内到达医院,经评估后接受tPA治疗,其康复可能性会高出3倍,且不易留下残疾。
8.首次中风增加了第二次中风的风险(1/4的幸存者会再次中风),第二次中风可能比第一次更让病人变虚弱。发生过中风的病人,要重视预防。
9.某些缺血性脑中风是病因不明的,这种情况下,预防中风再发就成了挑战。因此,病人应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找出根本病因。
10.中风幸存者若停止服用阿司匹林,中风再发风险会大大增加。遵医嘱坚持服用阿司匹林有助于预防再次中风。
11.中风3个月以后,大脑已经准备好开始学习了。大脑的这种调节能力被称为神经可塑性,它在恢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唐闽教授进一步解释,早期康复锻炼有利于促进大脑识记和运动协调功能的恢复,在接受正确的康复指导后,大脑的代偿功能得到激发,甚至可恢复至中风前的状态。这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不仅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更对脑功能的恢复十分必要。
12.中风越来越多地发生在三四十岁的中青年人群中。根据最新数据,我国中风病人有1200多万,且发病率还在以10%的速度上升,居世界第一,发病人群逐渐呈年轻化趋势,令人担忧。得了脑中风,不但对患者本人打击很大,也给整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尤其是青壮年患者。因此,高危人群需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控制高血压、肥胖、房颤等危险因素。
13.高血压是中风最常见的可控病因。通过药物、运动、饮食和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血压,减少中风发生。但有种H型高血压,其患者发生中风几率比单纯高血压患者高出5倍,比正常人高出25~30倍。H型高血压一旦确诊,光吃降压药物是不够的,还要适当补充叶酸制剂。
14.近半数美国成年人(约1.03亿)患有高血压。我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高血压患者已达2.7亿,尽管和美国相比,我国人口基数大,高血压人群约占总人口20%。然而,随着国民经济水平提高,我国高血压发病率也日益增高,不容小觑。
15.中风的其他风险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胆固醇、吸烟和家族史。
16.80%的中风是可以预防的。饮食健康、多运动和控制风险因素是重要的生活方式改变,有助于预防和击退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