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检查、影像检查、体格检查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盲区”,即便是全身影像检查(PET-CT),也不可能查出身体内隐藏的所有“癌症信号”。
·在肿瘤发生的高危因素中,直系家族遗传是重要致病因素,特别在乳腺癌、大肠癌中尤为突出。
·女性特别是那些月经初潮早于12岁、绝经期大于55岁的人,应该坚持在体检项目中加上乳腺体格检查和影像检查(B超或钼靶);而那些有大肠癌家族史的患者,年龄大于40岁之后应该每年坚持做一次肠镜。
·那些有卵巢癌家族史的妇女,应该勾选CA125;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人,则应选择CA199;5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需勾选一个PSA,以筛查前列腺肿瘤。
“有时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假体检’?”白领小朱满怀疑惑地说,“公司的同事前段时间都接受了一年一度的公司体检福利,胸片和B超检查也都做了,当时说各项指标没有啥异常。结果没过多久,就有位同事被扣上了癌的‘帽子’,竟然还是中晚期!”周围同事唏嘘的同时心生疑问:“难道我们做了‘假体检’?究竟选择哪些体检项目,才能揪出癌症早期病变的蛛丝马迹?”
体检项目不可能“一招鲜”
肿瘤是身体中一种极易发生与存活的基因变异,它可发生在除头发之外的身体任何部位。同时,它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当的隐匿性,有些恶性肿瘤可能发展很快,扩散和转移、危及人们的生命。正是癌症“广发生、隐匿性”的特点,致使我们即便接受年度一般性的常规体检,也难免会发生漏诊、误诊等情况。
事实上,血液检查、影像检查、体格检查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盲区”,即便是全身影像检查(PET-CT),也不可能查出身体内隐藏的所有“癌症信号”,对于那些葡萄糖代谢并不旺盛的肿瘤,诸如肾透明细胞癌、黏液性肿瘤、肺泡细胞癌等,PET-CT同样也会“失灵”。
我们不能因为身边发生的漏诊个案来质疑体检的价值,事实上体检对于捕捉身体异常信号、及时治疗干预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体检项目不可能“一招鲜”,仅仅依靠一个或几个体检项目便能轻易发现“癌信号”也是过于理想化。
纵观现在市面上的诸多体检“菜单”,体检项目更多针对一些常见病的普筛,针对癌症体检的项目具有面广、项目多、收费贵等特点,作为普通民众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癌症早筛的效率。
体检项目要做些“加减法”
肿瘤的发生具有遗传的内因和外界的诱因两部分。这也就给我们普通人选择“癌体检”项目提供了向导和思路。如今的体检“菜单”可根据个人需求做一些“加减法”,这道体检“数学题”普通民众应该怎么去做呢?其实,大家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把握破解这道题的“精髓”。
首先筛查那些家族性遗传肿瘤。在肿瘤发生的高危因素中,直系家族遗传是重要致病因素,特别在乳腺癌、大肠癌中尤为突出。我们建议,女性特别是那些月经初潮早于12岁、绝经期大于55岁的人,应该坚持在体检项目中加上乳腺体格检查和影像检查(B超或钼靶);而那些有大肠癌家族史的患者,年龄大于40岁之后应该每年坚持做一次肠镜,及时发现息肉等癌前病变,第一时间把它消灭在萌芽里。
在筛查项目中,面对那些有较强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民众在选择时也该因人而异。对于那些有卵巢癌家族史的妇女,应该勾选CA125;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人,则应选择CA199;5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需勾选一个PSA,以筛查前列腺肿瘤。需要指出的是,临床中肿瘤标志物不是确定癌症与否的“金标准”,但一定是重要参考。一旦指标超出正常范围较大数值,民众可根据相关提示,再做进一步筛查,提高首次筛查的经济效益和获益效率。
再次筛查那些生活饮食习惯导致的癌症。肿瘤的发生有着内因驱动,更有外因的诱导。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是诸多肿瘤的“罪魁祸首”。众所周知,吸烟易致肺癌;大鱼大肉易致胰腺癌、肠癌;过烫饮食易致食道癌;幽梦螺旋杆菌易发生胃癌。这些有着明显外界诱因的肿瘤,都给我们民众选择对应的筛查项目提供了重要参考。民众可根据上诉情况,和体检医生沟通评估之后,有选择性地进行低剂量螺旋CT及肠胃镜等检查。
体检项目的“加减法”需要综合家族遗传、外界诱因、肿瘤疾病发生谱等多因素综合考虑,民众可根据自身情况,在体检医师的指导下,完成这种健康体检“数学题”,用较小的经济成本,筛查出那些潜在的癌症“蛛丝马迹”。
体检项目需要“因症选择”
身体细胞“弃善从恶”绝非一日之功,它是一个潜移默化慢慢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的肿瘤诸如食道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会不同程度出现咽食困难、血尿、乳头溢液、咳血等癌症信号,但更多的肿瘤比如肾癌、胰腺癌、胃癌则信号并不明显,会出现一些与常见慢性胃肠道疾病相类似的症状。
这种不典型的症状,让民众往往只关注于表面病症的治疗,殊不知有更具威胁的“定时炸弹”已潜伏在体内,中年突发高血压或糖尿病就是如此。通常,肾癌伴发的高血压可能是由于肿瘤分泌“肾素”、肿瘤压迫血管等,导致血压明显升高。此外,长期上腹部饱胀不适,上腹隐痛及腰背酸痛、食欲减退、厌油腻食物、恶心、呕吐、消瘦、乏力、中年突发糖尿病等信号,极有可能是胰腺癌或胃癌在身体内“捣鬼”。
我们建议这些民众,长期出现类似症状之后,要第一时间考虑去肿瘤专科医院或综合性医院肿瘤科排除肿瘤疾病可能,而不要在内科、消化科、骨科 “兜兜转转”一大圈,最后错过了身体给你发出的早期“癌症信号”,硬生生地把早期病症拖到了中晚期,错过了首次根治的机会。
体检结果更需要理性看待
针对癌症体检的项目纷繁复杂,拿到体检检查单,民众若有疑问应该主动地寻找相关科室专家咨询就诊。目前,结节、钙化、息肉等癌症体检报告中的“高频词”常常让民众感到莫名的恐惧。其实,结节、钙化和息肉都不能和癌症画上等号,倘若你的报告单上出现这些字眼,你应该理性看待,及时找到相关科室大夫进一步通过体格检查、医师问诊,排除心头的疑惑。若有较大疑问的情况出现,民众也可通过进一步的穿刺、超声内镜获得病理这个“金标准”诊断之后再作决定,莫轻视,更别恐慌。
癌症诊治始终强调的是首诊规范。随着B超、CT等高灵敏设备的广泛应用,诸多过去难以发现的身体“小瑕疵”都会“原形毕露”,这其中有“戴着坏人面具”的“好人”,也有“披着羊皮的狼”,这种良恶之辨我们应该交给那些专业的医师,民众不应自乱阵脚,而应寻求一个规范的诊治单位,切勿病急乱投医,使最佳治疗时机在指尖悄悄溜走。
作者简介:叶定伟教授,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泌尿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