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百科 诗词大全 搞笑图文 食物相克 周公解梦

当孩子发脾气时,巴西妈妈是这样做的

曾获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City of God(无主之城/无法无天)向世界展示了巴西里约热内卢贫民窟的罪恶、血腥和贪婪。

在2015年的今天,这仍然是不争的事实,就在圣诞节前一周,Ipanema (伊帕内玛,里约内热卢的一处著名海滩)的旅客被从山上贫民窟冲下来的童子军持枪群劫,损失惨重。

如果你由此就认为巴西孩子是无人教管,手指沾满鲜血的野孩子,没有人会怪你,我在巴西的前几天也是这么推测的。直到我乘车来到了巴西的“人间天堂”,Picinguaba,才对巴西人(这里主要是指富人)育儿的看法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巴西贫民窟的暴力问题,圣保罗市的人权维护机构向政府争取了Basic Income(基本收入)制度,来为每一个居民(无论收入状况)提供一份基本收入。

这无非为年轻的父母减少了为了生计外出奔波的时间,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亲子时间和教育机会。至于效果如何,我还未看到调查统计,所以无从评论。

“自来熟”巴西孩子社交能力今天我想谈的是巴西的富人是如何育儿的。因为当家长无须为生活的压力而分心,可以集中资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他们的育儿方法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说到巴西,不得不提下葡萄牙。一个原因是它原是巴西的宗主国,对巴西的文化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比如葡萄牙的国训是:doing nothing 什么都不做,而巴西的呢,估计是:除了爱什么也不做。

由此可见两国人民三观之共同之处。并不是我有意拿它们做比较,而是我此次旅行恰巧是先葡萄牙后巴西,期间与当地6-9岁的孩子及其家长有着频繁的接触,经历呢却截然不同,印象深刻。

所以我想对比一下巴西和葡萄牙来自经济充裕家庭的孩子和家长教育理念。当然我的经历是个人因素较强的,把它上升到整个民族、国家的高度会有以偏概全之嫌,所以大家看的时候,请考虑这个因素。

在葡萄牙的家中,我们接待了十几位商界成功人士,来享受我们精心准备的丰盛午宴。

这些商界精英的子女大都在7-9岁之间,他们很快就打成了一片,这说明他们与同龄人的社交能力还是蛮强的。

这些孩子们嬉笑打闹,满屋子乱跑,顿时间这间空旷的大房子成了他们的游乐场,笑声、叫声敲打着每个人的鼓膜。成人们的对话受到了打扰,主人却碍于颜面,没有制止孩子们的打闹。

看来不仅仅中国人爱面子,葡萄牙人也顾及客人的面子,留给客人来处理自己的孩子,决定如何做客。我作为主人的客人,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好奇事情将如何发展、演变、收场。

5-6个小时过去了,这十几位商界精英竟无一人站出来管教自己的孩子,任凭他们打闹、嬉笑、叫喊、追逐。主人家的老奶奶心脏病差点儿犯了。

其实类似的情况我在旧金山也遇到过,也是葡萄牙裔的家庭派对,孩子们真的是散养惯了,和中国孩子比起来,非常之没礼貌、非常之不文静。

所以我对葡萄牙人教的孩子印象不是很好,觉得他们缺家教,而家长也不善于设立界限,教管孩子。也许这是他们国训在教育理念中的体现?

“摘朵鲜花,吹根蜡烛”能到巴西的Picinguaba,这个人间天堂,度假的家庭都算是经济富足的,不少家庭携家带口在海边晒阳阳。

一天下午,我同女主人及其家人坐在院子中乘凉、阅读、闲聊(这里是没有网络的,我们回到原始的休闲方式,没有手机低头族碍眼)。

这是一个7/8岁的小男孩出现在我们面前,他走到每一个人的面前,行了当地的贴面礼,问了好,大方而温和。

然后他走到女主人面前,把自己的小手放到她的手中,充满同情地说:“Anta(女主人的名字),我在书上读到了犹太人遇害的事情,我为您和您家人的遭遇感到难过。我想收集更多这方面的资料,写一本书,让更多人知道您的经历。”(这个女主人是犹太人,是一战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

我被这个成熟稳重的男孩子打动了,他温柔的眼睛里充满了爱意和坚定。

接下来的几天,在村子里的小路上,海滩边,见到这个男孩,他总是主动点头、微笑、致意,一点都没有很多7/8岁孩子蹩脚的羞涩与讨厌。

我在Picinguapa碰到的第二个孩子,是一个6/7岁的女孩子,当时大家都在海边的点心铺吃点心。

她的外婆与我们互相问好,外婆告诉她“这个姐姐讲英文。”小姑娘竟然要婆婆教她用英文说“你好!”“我叫劳拉”“你叫什么?”“很高兴认识你!”

她一句句地学,我慢慢地听,和她用英文对话。虽然这个过程比较困难,对话的内容也很肤浅,我却很享受同这个小姑娘的交流。

因为劳拉没有同龄人的羞涩,她大胆地打量我这个黑发黑眼的异乡人,努力模仿英文,试图与我交流。此后的几天,她见到我也用英文问好,长长的眼睫毛下那双大眼睛充满好奇和欣喜。

在Picinguapa我们做客主人家的新年派对上,我见到了这两个孩子的母亲。不奇怪,他们出自同一个母亲。也不奇怪,这位母亲是一名幼儿教师,她在巴西南部著名的先进教育基地,为有特殊需要以及普通儿童提供幼儿教育、培训。

当我问道,她是如何成功地培养两个社交情感能力如此之强的孩子时,她腼腆地笑了,分享了一个高招--

当孩子们不平和时,我叫他们摘朵鲜花,吹根蜡烛!她随后做了摘花、吹蜡烛的姿势。这看似平常的办法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让急躁的孩子慢下来,专注于欣赏生活中美妙的东东。

吹蜡烛时的呼气,可以调整神经中枢系统,启动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休养生息功能,令孩子慢慢平静下来,重新进入可以清醒思考,学习的状态。

这个摘花吹蜡烛的方法让我想起了“拈朵微笑的花看一段人世风华~”,那种淡定。

这位聪明的巴西麻麻,用美来熏陶、感染孩子,让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成为孩子的课堂。她明智地把人与人间的交往,或称人情世故,作为育儿的重点。

她所给孩子的,是一生的淡定,温婉,自信,和贵族气息,这是用钱堆不出来的。

其实,这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却是育儿的最高境界:在最佳的时候做最少、最有效的干预,在生活中一步步陪伴着孩子,却什么都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