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他们来到了离家最近的台北路学校,抱着“碰一鼻子灰”的心态找到了刘永胜校长。令他们意外的是,校长二话不说接受了明明:“无论什么孩子都有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我们不能排斥这些孩子。”
原标题:本报报道让67岁刘婆婆彻夜未眠,她讲述14岁自闭症孙子的求学故事“星星儿”6年变成“阳光少年”本报记者伍伟黄金一家人如遭晴天霹雳“这孩子从小和大人很少有眼神交流,到了两岁时仍不会说话。”刘婆婆讲起孙子明明的过去时仍止不住掉泪。她告诉武汉晚报记者,一开始家人同明明说话时,明明都毫无反应。以为孩子听力不好,他们还轮流在孩子耳边,逐渐提高分贝地呼喊他的名字,可孩子的眼神从来不在他们身上,如同聋人一般。蹊跷的是,他们如果用筷子敲碗引逗他,明明就会投来目光。过了不久后,明明开始在家中转圈,常常连转五六十个也不带停,一家人看着都“头晕眼花”。一边转圈,明明还一边发出尖锐的嘶吼,根本停不下来。刘婆婆说,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在外受了欺负后,从来不会告诉家人,唯一的“发泄”就是在小区的草地上打滚,“回家时常常带着一身草根。”“这孩子恐怕是自闭症。”一位邻居猜测。刘婆婆一家这才将孩子带到武汉市儿童医院就诊。经过多次检测,明明被诊断为自闭症。这让一家人如遭晴天霹雳。刘婆婆说,当时有人告诉他,自闭症的孩子“就像‘苕’一样,治不好。”这让爱孙心切的刘婆婆在家瘫软了几天无法起床。明明的父母也没日没夜地哭。父亲辞职到康复门诊陪读“不能让孩子‘破罐子破摔’。”只有中专文凭的明明爸爸辞掉了化工厂的工作。在打听到梨园医院幼儿园(现武汉麟洁儿童心理康复门诊部)可以进行康复训练后,明明爸爸来到医院附近的城中村,租下了一个二十多平方米的房子,开始了艰苦漫长的陪读。刘婆婆告诉记者,明明爸爸早上6点起床给孩子做早饭,然后花个把小时招呼孩子起床、穿衣、喂饭,7点多出门送孩子上学。中午的时候,明明爸爸再前往学校,陪同孩子吃饭,随后再自己回来。晚饭时间时,则再次到学校接明明。在学校里,明明进行了系统的平衡、言语功能训练:倒坐在滑滑梯上下滑,低头趴在健身球上练习爬行等。这些简单的训练却对注意力不集中的明明来说十分困难,特别到了冬天时,明明就会犯懒不愿上学,这时候明明的父亲十分坚决:“不能放弃”。无论寒暑、无论刮风下雨,明明父亲从未让孩子中断过一天的训练,只在过年时,让孩子“休息”几天。令明明爸爸欣慰的是,坚持训练了3年后,明明大声叫出了“爸爸”。这让明明爸爸更加坚定了让孩子成为正常人的信心。老师同学给予“无痕关爱”在梨园医院幼儿园训练6年后,8岁的明明已经能够简单的对话。这时,明明爸爸又产生了一个“非分”的念头,让孩子上正常小学。当时,他们来到了离家最近的台北路学校,抱着“碰一鼻子灰”的心态找到了刘永胜校长。令他们意外的是,校长二话不说接受了明明:“无论什么孩子都有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我们不能排斥这些孩子。”而明明进入学校后的一些表现,却让老师很头疼:上课时无缘无故起身,在教室里来回踱步;无缘无故发笑或者眼神飘离。老师们摸索出一个好方法:“明明其实有判断能力,所以要训练他控制自己。所以他一旦有‘出位’的举动,老师们就会到他身边,摸一摸头,摸一摸手,用‘正面刺激’告诉他这样不对。”明明在进行了数次同一动作的感知后,就会“条件反射”地进行自控。明明现在的班主任赵娟老师是个有心人,她在班级设立帮扶小组——明明有任何需要,小组里的同学都要第一时间到明明身边进行帮助。虽然心是好的,可小组的同学也会办一些“错事”。赵娟说,有一次,她发现明明趴在桌子上哭,周围同学的劝说压根无效。仔细询问才知道,体育课上明明想参与篮球比赛,同学们怕他弄伤自己,便委婉告诉他“在旁边休息一会”。可明明认为同学们“排斥”他,所以痛哭不已。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赵娟便向身边的同学询问:“有没有人陪明明做其他运动,慢跑或者是跳绳?”这时不少同学举手,明明马上恢复了笑颜。次日一早,赵娟就给孩子们开了一个会:“要不着痕迹地关心,让他感觉到自己是集体中正常一员,不是受人特殊‘优待’或是刻意‘排斥’的成员。”“教好特殊孩子更有成就感”“每个老师都能教好一个正常的孩子,但教好一个特殊的孩子给我更多的成就感。”赵娟老师说,明明的身高有1.7米,自己的孩子也有一米七几,看到明明时仿佛也看到自己的孩子。明明手冷的时候,赵娟就会给他焐手;身体磕碰后变红,赵娟也会给他吹一吹。每次明明交的作业有进步时,赵娟都会“狠狠”表扬。如今,经过了小学6年,明明已经变成了一名“阳光少年”:能认识简单的语文汉字;进行简单的阅读;可以给同学们讲一两百字的小故事;字写得工整漂亮,还参加了书法比赛。让家人感到欣慰的是,孩子的进步更体现在对其他人的关爱上。“现在我一进门他就会喊奶奶;不让家人操心,独自一人过马路回家;知道我股骨头坏死,他会搀扶我过马路;以前坐公交车时吵着要坐座,现在看见老人他会让座……”谈起这十多年来孩子艰难的成长,刘婆婆说,是家人的坚持和老师、同学的付出,支撑起了孩子的明天,让他能和同龄正常孩子一同成长。14岁的明明既是一名确诊的自闭症患儿,也是台北路学校小学6年级的一名正式学生。虽然至今他还不能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不能运用简单的四则运算,但6年来,从不与人交流的明明,现在已成长为一进门会喊奶奶好、会讲故事、会过马路、上车会让座的阳光少年。昨天,67岁的奶奶刘婆婆向武汉晚报记者谈起这一切变化时激动落泪:是学校和老师的包容救了我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