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灾 雪是鹿最大的敌人之一。如果雪并不是很大,那倒没什么的。但当雪变得非常厚时,它们就很难找到食物,因为雪都把食物盖住了。
天敌 狼和美洲狮是鹿的主要天敌。
自卫 当鹿一旦发现危险时,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如果跑解决不了问题了话,有些公鹿就会用它们的角去战斗。而母鹿的前蹄像刀一样尖,当它们发怒时,它们就会往敌人身上踢。
食物 主要以树叶为食。它们的胃较小,主要吸收各种植物性食物中的矿物质以在每年生成新的鹿角。与牛和羊不同,它们在食物方面很有选择性,只挑选易于消化的食物,如嫩叶、嫩草、软芽、水果、蘑菇等等。
饲养 鹿对人类长久以来就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是鹿并不像绵羊、山羊、猪和牛等动物那么容易驯养,因此鹿的来源主要是通过猎取。
鹿 古籍中多指梅花鹿。据唐代记载在西北有分布,宋代在东北、西北、江苏有分布记载,元代的史料甚少,仅记载东北、西北有分布,明代记载今山林处处有之,清代记载东北的分布较多,其次则是记载河北省有分布。现有的野生梅花鹿仅在东北的长白山等地、江西彭泽县桃红岭、四川的若而盖和甘肃南部靠近四川边界的迭部有少量分布。梅花鹿的鹿茸在药材中被称为黄茸,其药用性能最佳。在明代的《本草纲目》等医书中对此有专条的记载。
麋 古人所指的麋在今天看来是两种动物。一是大名鼎鼎的麋鹿,一是驯鹿,民间俗称此两种动物均为四不像。 从考古学的研究及化石的资料来看,麋鹿是一广布种。在周朝曾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以后逐渐减少,野生的麋鹿群是在明代的海陵(今江苏)灭绝的。在明代刘文泰著的《本草品汇精要》有这样的记载“今海陵间最多,千百为群。”明代以后,任何史书对麋鹿全无记载。当时在中国所剩唯一的种群是养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的。在一八六六年到一八七六年的十年间,英、法、德、比等国的驻清使节和教会人士通过各种手段从南海子弄走几十只麋鹿运回欧洲。一八九四年,永定河决口,冲破猎苑的围墙,逃出的麋鹿被灾民吃去不少。一九零零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猎苑的麋鹿均被杀光。至此,麋鹿在中国全部灭绝。直到一九五六年,伦敦动物学会派人将两对麋鹿送回北京,中国人才得以重见它的尊容。 在历代史书中,记载东北地区的麋多指的是驯鹿。在东北有半驯化的驯鹿群。清《吉林通志》有这样的记载“蹄似牛非牛,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角似鹿非鹿,不刍不豢,惟食石花。奇勒尔、俄伦春人养之,用则呼之使来,牧则纵之使去。惟驯善走,德同良马,亦美物哉。”
麈 即驼鹿,又名犴达罕。《盛京通志》对它的形态描述是“色苍黄无斑,项下有肉囊如繁缨。大者千余斤,角肩而 阔,莹洁如玉,中有黑理……”驼鹿在清代以前广泛分布于东北各地靠近湖沼附近的森林中。现仅存于中国大兴安岭一带。 驼鹿也有鹿茸,但质量次,药用效能低。古人对驼鹿主要看中是肉和皮。驼鹿皮“可以半臂衣之,愈久则愈厚,愈久亦愈软。若为油水所污,俟其干揉之,仍复如故。凡皮见水则硬,衣此者若嫌其污,可加浣濯焉。闻此衣油垢既甚可御火枪,刀不利率尔亦不能刺入也,关东兵多衣之。”既有如此之多的好处,当然是人人喜爱了。
麞 写为獐。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南方诸省,乃至舟山和台湾省。宋代有分布于东北、江苏的记载,明代记载“陂泽浅草中多有之”,清代则记载东北、河北有分布。古书中有称为麃、麕,现代又有人称之为河麂。关于它的形态、生态等。《本草纲目》有如下记载:“獐秋冬居山,春夏居泽,浅草中多有之。似鹿而小,无角,黄黑色。大者不过二、三十斤,雄有牙出口外,其皮细软胜于鹿皮。”
麝 又名香獐。以麝香而闻名于世。唐代以前广泛分布东北、川、陕、甘、宁、鄂、豫、晋、苏、滇藏的广大地区。宋代分布于除江苏外的上述地区。元代麝在豫、鄂地区灭绝。明初在江苏又有分布记载,明末在江苏灭绝。清代分布于东北、青、藏、川、陕、滇、贵诸地区。其余地区趋于灭绝其它情况另有专文叙述,这里就不再多写了。 麅 写为狍。现分布于中国东北及秦岭山脉和西北地区。在古代亦是广不种,史书中对东北地区的记载尤多。狍体型较小,仅20—30公斤,栖于林木稀疏而多草的环境,主食灌木嫩的枝芽及树皮,多小群活动。《盛京通志》载“色苍赤,形比西地所产稍大,味微腥。”《吉林通志》载“其皮可蔽潮湿。”
麂 史书上又称麖。《本草品汇精汇》记载“麂,獐之属,又小于獐,但口两边有长牙,好撕则用其牙。皮为第一,无出其右者,多牙伤痕,四方皆有。山深出则颇多,其声如破钹也。”《盛京通志》载“皮堪为履舄”。麂属动物在中国有4种:赤麂分布于福建、江西、湖南以南等地。黑麂分布于浙江、皖南极其毗邻地区。菲氏麂分布于西藏。黄麂则分布于秦岭以南至台湾省。
马鹿 古书上又称为八叉鹿,或父鹿。由于所见史书有限,仅知清代在东北有分布。现分布于内蒙、西北等地的马鹿则未见史书记载。马鹿的青茸仅次于梅花鹿的黄茸居第二位,野生梅花鹿趋于灭绝后,马鹿便成了鹿茸的主要供应者。一九八二年八月,《人民日报》上的一封读者来信说:“野生天山马鹿每年以三千头左右的速度锐减,照这样下去,不用多少年,野生马鹿将有绝迹于伊犁河谷的危险。
鹿科动物是哺乳动物中最有价值的种类。鹿的全身均可入药,鹿茸、鹿胎、鹿鞭、鹿筋等无一不是珍贵的药材。鹿科动物在世界上共有15属38种,中国有分布的有19种,曾经有分布已灭绝的1种。 中国对鹿的认识是比较早的。
原因大致有三:
一、鹿科动物在中国分布的种类多。
二、鹿科动物的数量多。
三、鹿科动物的价值高,可药用、肉用、皮用,还可作为役用。利用方块字的特点,古籍中记载的鹿科动物多是以鹿为字旁。唐代以来史书中记载鹿科动物分为8种,它们是鹿(梅花鹿等)、麋(麋鹿和驯鹿)、麈(驼鹿)、麞(獐)、麝(原麝、林麝、马麝)、麂(赤麂、黑麂、黄麂、菲氏麂)、麅(狍)和马鹿。下面分别介绍之。有一点说明的是,在古代并无现代的动物分类学体系,有时认为的是不同种的动物归为一种。如麝,在现代的分类学中是对麝属的四种麝的总称。而在古代则以为四种不同的麝是相同的一种动物。
完全圈养的梅花鹿每年每只平均需要精饲料350~400公斤,需要粗饲料1200~1500公斤,需饲料面积0.1~0.2公顷。
1、以青粗饲料为主,精饲料为辅。配合饲料时应以青绿多汁饲料和粗饲料为主,尽量利用本地价格低、数量多、来源广、供应稳定的各种饲料,以降低成本。
2、合理搭配饲料。鹿在不同时期,对营养的需要有所不同,如公鹿在配种期、生茸期营养需要比母鹿多,母鹿在妊娠期、哺乳期营养需要更多。所以在饲养过程中,应提前作好饲料的供应计划,认真地进行饲料调制,腐烂、发霉、有毒的饲料坚决不能喂。
3、定时定量饲喂。饲喂次数要相对固定,每天定时、定量喂给多类饲料,每次喂量要适当,如果喂量不足,喂后不久鹿又饥饿,不但不能安静休息,也影响鹿的消化机能,所以不要忽多忽少。鹿具有发达的视、听、嗅、味等感觉器官,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异常敏感,因此,建立巩固的饲喂条件反射,对提高鹿的采食量和消化率具有特殊意义。在养鹿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饲喂的时间、顺序和次数,不能随便提前、拖后和改变。一般情况下,饲喂时间随季节而变化,但应保持相对稳定。饲喂顺序在圈养方式下,以先喂精饲料后喂粗饲料为宜,饲喂次数以每天3次为宜,冬季白天2次,夜间1次。
4、保持饲料量及种类的相对稳定。鹿对采食的饲料具有一种习惯性,瘤胃中的微生物对采食的饲料也有一定的选择性和适应性,当饲料组成发生骤变时,不仅会降低鹿的采食量和消化率,而且还会影响瘤胃中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和繁殖,进而使鹿的消化机能紊乱和营养失调。因此,在变换饲料时必须逐渐进行。
5、充分供应饮水。饮水必须清洁。夏季天热时应随时添加清洁的饮水,冬季以饮温水为宜,防止冻结。尽量为鹿群创造自由、随意的饮水条件,保证饮水的充足。
所有种类的肉可吃,皮可制革。
其中梅花鹿的鹿茸是名贵的药材。国内已大量进行人工饲养,并进行活鹿取茸(对鹿不会造成伤害)。角是鹿科动物中雄鹿的第二性征(个别属无角,如獐属),同时也是雄鹿之间争夺配偶的武器。角的生长与脱落受脑下垂体和睾丸激素的影响。北方的鹿过了繁殖季节,角便自下面毛口处脱落,第2年又从额骨上面的1对梗节上面的毛口处生出。刚长出来的角叫茸(我们通常叫鹿茸),外面包着皮肤,有毛,有血管大量供血,分杈。随着角的长大,供血即逐渐减少,外皮遂干枯脱落。1~2岁时生出的初角几乎是直的,以后角的分杈逐年增多,到成年后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