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得真证以来,总名凡夫,此中分内外二种。得似解之位为内凡,未得似解之位为外凡。小乘以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之三贤位为外凡。软、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为内凡。大乘之行位,以十信之位为外凡,十住已上之三贤位为内凡。天台之六即,观行即以前为外凡,相似即为内凡。四教仪集注中曰:“相似见理名内,未得似解名外。”又曰:“渐见法性,心游理内,身居有漏,圣道未生,故名内凡。”大乘义章十七末曰:“种性以上渐息缘故,内求真性,故名为内。”
条目 | 解释 | 详细 |
---|---|---|
受所引色 | 法处所摄色五种之一。【参见: 法处所摄色】 | 详细>> |
受戒入位 | 受佛戒,则入佛菩萨之法位也。 | 详细>> |
受戒 | 戒者五八十具之别,随而受之者,各有其仪式作法,【参见: 戒... | 详细>> |
受想行识 | 五蕴中之四蕴也,此四蕴皆为心法,故称曰非色之四蕴。 | 详细>> |
受想 | 五蕴中之受蕴与想蕴也。【参见: 五蕴】 | 详细>> |
受岁 | 比丘夏居竟,增一法[月*葛],谓之受岁。 | 详细>> |
受喜 | 十六特胜之一。【参见: 十六特胜】 | 详细>> |
受别 | 【参见: 受记】 | 详细>> |
受决 | 同受记。谓受决定之记别也。 | 详细>> |
受具 | 谓比丘比丘尼之受具足戒也。行事钞上三之一曰:“十僧受具。” |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