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之教典为内典,世之教典为外典,佛者之自称也。二教论曰:“救形之教称为外,济神之典号为内。智度有内外两经,仁王辩内外二论,方等明内外两律,百论言内外二道。”南山道宣作大唐内典录。册府元龟引唐会要曰:“开成二年二月,王彦进准宣索内典目录十二卷。”南史何胤传曰:“入钟山定林寺,听内典,其业皆通。”北史萧[祭-示+言]传曰:“[祭-示+言]笃好文义,所著文集十五卷,内典华严般若法华金光明义疏三十六卷,并行于世。”隋书礼仪志曰:“皇太子妃玺不行用,若封书则用内典之印。”梁武帝更开赎刑诏曰:“既乖内典慈悲之义,又伤外教好生之德。”王筠与云僧正书曰:“外书所谓冥契神交,内典则为善友知识。”姚合过不疑上人院诗曰:“九经通大义,内典自应精。”此皆内典二字之出处也。
条目 | 解释 | 详细 |
---|---|---|
受所引色 | 法处所摄色五种之一。【参见: 法处所摄色】 | 详细>> |
受戒入位 | 受佛戒,则入佛菩萨之法位也。 | 详细>> |
受戒 | 戒者五八十具之别,随而受之者,各有其仪式作法,【参见: 戒... | 详细>> |
受想行识 | 五蕴中之四蕴也,此四蕴皆为心法,故称曰非色之四蕴。 | 详细>> |
受想 | 五蕴中之受蕴与想蕴也。【参见: 五蕴】 | 详细>> |
受岁 | 比丘夏居竟,增一法[月*葛],谓之受岁。 | 详细>> |
受喜 | 十六特胜之一。【参见: 十六特胜】 | 详细>> |
受别 | 【参见: 受记】 | 详细>> |
受决 | 同受记。谓受决定之记别也。 | 详细>> |
受具 | 谓比丘比丘尼之受具足戒也。行事钞上三之一曰:“十僧受具。” | 详细>> |